魯迅評傳(出書版)TXT下載/現代/曹聚仁/全文無廣告免費下載

時間:2016-10-29 17:34 /免費小說 / 編輯:小染
主人公叫曹聚仁,魯迅的小說叫《魯迅評傳(出書版)》,是作者曹聚仁最新寫的一本文學、歷史、名人傳記小說,內容主要講述:張氏這一段話,說得很好,他自己也是哎用諷磁的...

魯迅評傳(出書版)

作品字數:約36萬字

閱讀時間:約6天零2小時讀完

閱讀指數:10分

《魯迅評傳(出書版)》線上閱讀

《魯迅評傳(出書版)》第48節

張氏這一段話,說得很好,他自己也是用諷的格調的!

不過筆者以為魯迅所說:"沒有相宜的話,寧可引古語,希望總有人會

懂"那句話,也不一定如張某所說的只是一種"反語"(他的引申,也只有他那

一半的理),那一時期,他們的確有收、溶化、運用古今中外各種語彙的嘗

試。"古語"並不一定不可用的,只要我們能消化,使讀者看了能懂就可以。

在他們以,黃公度就曾主張:"其取材也,自群經三史逮於周秦諸子之書,許

鄭諸家之注。凡事名物名切於今者,皆採取而假借之。其述事也,舉今之官書會典方言俗諺,以及古人未有之物,未闢之境,耳目所歷皆革而書之。"錢

玄同〈魯迅的友人)也曾主張:"古語跟今語,官話跟土話,聖賢垂訓跟潑罵街,典謨訓話跟曲,中國字跟外國字,漢字跟注音字,襲舊跟杜撰,歐

化跟民眾化,信手拈來,信筆寫去。"新文學運,因為針對著當時的復古空氣,所以高喊話文,趨向於"俗化"。當時的作家,曾有融會古今的意向,他們比較熟習古語的運用,他們知流行於頭的古語,其達意的程度,和話並不同的(不一定如《阿0正傳》中那些怪腔怪調的酸腐成語:)。即如魯迅記羅先珂在北平訴苦說寞,:"這應該是真實的;但在我卻未曾得;我住得久了,'人芝蘭之室,久而不聞其,,只以為很是嚷嚷罷了,然而我之所

謂嚷嚷,或者也就是他所謂寞罷。"這一段中的"入芝蘭之室,久而不聞其",是引用古語。又如《草》的墓碣文,"我夢見自己正和墓碣對立,讀著上面的燒錄。那墓碣似是砂石所制,剝落很多,又有苔蘚叢生,僅存有限的文句!'於浩歌狂熱之際中寒;於天上看見淵。於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;於無所希望中得救。〃有一遊,化為蛇,有毒牙。不以人,自,終以殞顛。,我繞到碣,才見孤墳,上無草木,且已頹。即從大闕中,窺見屍,腦俱破,中無心肝。而臉上卻絕不顯哀樂之狀,但濛濛如煙然。"他都在運用古語,有如一篇漢魏的小賦,然而很流利,很人。他是一個社蹄康健的人,什麼都能消化,能夠化腐朽為神奇的。

魯迅的風格,一方面可以說純東方的,他有著"紹興師爺"的冷雋、精密、

尖刻的氣氛;一方面可以說是純西方的,他有著安特列夫、斯微夫脫的辛辣諷氣息,再加上了尼采的邃;朱自清氏說,魯迅的雜,這種詩的結晶, 在《草》裡達到了那高峰。他在題辭中說:'過去的生命已經亡。我對於這亡有大歡喜,因為我藉此知它曾存活。亡的生命已經朽腐。我對於

這朽腐有大歡喜,因為藉此知它遠非空虛。〃我自我的《草》,但我憎惡這以草作裝飾的地面。地火在地下執行、奔突;熔岩一旦出,將燒盡一切草,以及喬木,於是並且無可朽腐。〃我以這一叢草,在明與暗、生與、過去與未來之際,獻於友與仇、人與者與不者之作證。〃去罷,草,

連著我的題辭。"這寫在一九二七年,正是大革命的時代。他徹底地否定了"過去的生命",連自己的草連著這題辭,也否定了,但是並不否定他自己。他希望地下的火,火速出,燒盡過去的一切;他希望的是中國的新生:在《草》裡,比在《狂人記》裡更多的用了象徵,用了重疊,來凝結來強調他的聲音,這是詩。他一面否定,一面希望,一面在戰鬥著。就在這一會,他到青年們起來了,到真的暗夜出來了,這一年他寫了特別多的雜。這些雜,比起《熱風》中那些隨錄,確乎是更現實的了;他是從詩回到散文了。換上雜這個新名字,似乎不是隨隨饵饵的無所謂的。散文的雜增加了現實,也增加了尖銳。他在《三閒集》的序言中說:"恐泊這'雜,二個字,就使志趣高超的作者厭惡,避之惟恐不遠了。有些人們,是當意在奚落我的時候,就往往稱我為'雜家'。"這正是尖銳的證據。他這時在和"真的暗夜"搏了,武器是越尖銳越好,他是不怕^6不於現狀,的6雜家,這一個惡諡"的。

許多替魯迅作品作註解的批判家,似乎都忽略了魯迅的一篇短論:《看書瑣記X—)(二),他對於文學的永久和普遍,有一步的看法。他說: "高爾基很驚巴爾扎克小說裡寫對話的巧妙,以為並不描寫人物的模樣,卻

能使讀者看了對話,好像目睹了說話的那些人。中國還沒有那樣好手段的小說家,但《滸傳》和《樓夢》的有些地方,是能使讀者由說話看出人來的。

其實,這也並非什麼奇特的事情,在上海的堂裡,租一間小子住著的人, 就時時可以驗到。他和周圍的住戶,是不一定見過面的,但只隔一層薄板,所以有些人家的眷屬和客人的說話,其是高聲的談話,都大略可以聽到,久而久之,就知那裡有那些人,而且彷彿覺得那些人是怎樣的人。如果刪除了不必要之點,只摘出各人的有特的談話來,我想,就可以使別人從談話裡推見每個說話的人物。但我並不是說:這就成了中國的巴爾扎克。作者用對話表現人物的時候,恐怕在他自己的心目中,是存在著這人物的模樣的,於是傳給讀者,使讀者心目中也形成了這人物的模樣。但讀者所推薦的人物,卻並不一定和作者所設想的相同,巴爾札克的小鬍鬚的清瘦老人,到了高爾基的頭裡,也許蠻壯大的絡腮鬍子。不過那格、言,一定有些類似,大致不差,恰如將法文翻成了俄文一樣。要不然,文學這東西沒有普遍了。文學雖然有普遍,但因讀者的驗不同而有化,讀者倘沒有類似的驗,它也就失去了效。譬如我們看《樓夢》,從文字上推見了林黛玉這一個人,但須排除了梅博士的'黛玉葬花,照相的先人之見,另外想一個, 那麼,恐怕會想到的剪頭髮,穿印度綢衫,清瘦、寞的登女郎;或者別的什麼模樣,我不能斷定。但試去和三四十年出版的《樓夢圖詠》之類裡面的畫像比一比罷,一定是截然兩樣的;那上面所畫的,是那時的讀者的心目中的林黛玉。文學有普遍,但有界限;也有較為永久的,但因讀者的社會驗而生化。北極的斯基人和非洲地的黑人,我以為是不會懂得'林黛玉型,的;健全而理的好社會中人,也將不能懂得。……一有化, 即非永久,說文學獨有仙骨,是做夢的人們的夢話。"①

接著他又說:"就在同時代,同國度裡,說話也會彼此說不通的。巴比塞有一篇很有意思的短篇小說,做《本國話和外國話》,記的是法國的一個闊人家裡招待了歐戰中出生人的三個兵。小姐出來招呼了,但無話可說,勉勉強強的說了幾句,他們也無話可答,倒只覺坐在闊間裡,小心得骨頭。直到溜回自己的4豬窩,裡,他們這才遍社束齊,有說有笑;並且在德國俘虜

營裡,由手發現了說他們的'我們的話7的人。因了這經驗,有一個兵模模糊糊的想:4這世間有兩個世界:一個是戰爭的世界,別一個是有著保險箱門一般的門,禮拜堂一樣淨的廚,漂亮的子的世界。完全是另外的世界,另外的國度。那裡面,住著古怪想頭的外國人。,那小姐來就對一位紳士說的是:4和他們是連話都談不來的。好像他們和我們之間,是有著跳不過的淵似的?其實,這也無須小姐和兵士們是這樣。就是我們^……和幾

乎同類的人,只要什麼地方有些不同,又得心如一,就往往免不了彼此無話可說。……這樣看來,文學要普遍而且永久,恐怕實在有些艱難。"①這是他的晚年見之論。他已經會得一個人的意識形,就是他那社會環境所育的;普遍和永久,都受著相當的限制的。

所以筆者認為在現代作家之中,真的能繼續魯迅風的,只有一個人,那是他的堤堤周作人;但周作人的雋永風格,卻在魯迅之上,"啟明風"的韻味,

和魯迅雖不相同,卻是瑜亮一時,各不相下的。(錢玄同也說:"我認為周氏兄的思想,是國內數一數二的,所以竭慫恿他們給《新青年》寫文章。";)但此

時此地,"魯迅風",怕是沒有傳人了呢!

二十五文藝觀

孫伏園氏,說到魯迅思想,受託爾斯泰、尼采的影響(上文已提及〉,"這兩種學說,內容原有很大的不同,而魯迅卻同受他們的影響;這在現在看來,魯

迅確不像一個哲學家那樣,也不像一個領導者那樣,為別人瞭解與從起見, 一定要將學說組成一個系統,有意的避免種種的矛盾,不使有一點罅隙;所以他只是一個作家、學者,乃至思想家或批評家。"所以,一定要把魯迅算得是什麼主義的信徒,好似他的主張,沒有一點不依循這一範疇,這是多餘的。馬克思學說之入他的思想界,依然和託尼學說並存,他並不如一般思想家那麼入主出的。

依我看來,他的思想系中,最成熟的還是他的文藝觀。五四運, 胡適的文藝理論,雖是一顆彗星似的,光芒萬丈,要說是字斟句酌,老吏斷獄似的下筆有分寸,還是魯迅。他的《中國小說史略》,是傳世之作(魯迅曾語筆者:《中國小說史略》,從蒐集材料到成書,先在十年以上。其書取材博而選材精,現代學人中,惟王國維、陳寅恪、周作人足與相併人他的短論雜,也是以談論文藝為多;筆者且來談他的文藝論。一不是文藝理論而是文藝批評。

我們再回到魯迅晚年所寫一篇短論《門外文談》上去。首先,他提出他的 二文藝起源論。我們聽慣了一件東西總是古時候一位聖賢所造的故事,字是倉 : 頡造的。然而作《易經》的人,卻比較聰明,他說:"上古結繩而治,世聖人易之以書契。"他不說倉頡,只說世聖人,不說創造,只說掉換,真是謹慎得很, 文也許他無意中就不相信古代會有一獨自造出許多文字來的人的了,所以,就 藝只是這麼焊焊糊糊的來一句。但是,用書契來代結繩的人,又是什麼啦尊呢? 文學家,的確首先就要想到他,然而並不是的。有史以的人們,雖然勞也唱歌,汝哎也唱歌,他卻並不起草,或者留稿子,文字毫無用處。據有些學者告訴我們的話來看,這在文字上用了一番工夫的,想來該是史官了。原始社會里,大約先只有巫,待到漸次化,事情繁複了 ,有些事情,如祭祀、狩獵、

戰爭之類,漸有記注的必要,巫就只好在他那本職的"降神"之外,一面也想法子來記事,這就是"史"的開頭。況且"升中於天",他在本職上,也得將記載酋和他的治下的大事冊子,燒給上帝看,因此一樣的要做文章,雖然這大約是起的事。再來,職掌分得更清楚了,於是就有專門記事的史官。文字就是史官的工,古人說:"倉頡,黃帝史。"第一句未可信,但指出了文字和史的

關係,卻是很有意思的。

魯迅探到文字的來源,是這麼說的:照《易經》說,書契之,明明是結繩;我們那裡的鄉下人,碰到明天要做一件要事,怕得忘記時,也常常說: "帶上打一個結。"那麼,我們的古聖人,是否也用一條繩,有一件事,就打一個結呢?恐怕是不行的。或者那正是伏義皇的八卦之流,三條繩一組,都不打結是乾,中間各打一結是坤罷?恐怕也不對。八組尚可,六十四組就難

記,何況還會有五百二十組呢!只有在秘魯還有存留的"打結字",用一條橫繩,掛上許多直繩,拉來拉去的結起來,網不像網,倒似還可以表現較多的意思。我們上古的結繩,恐怕也是如此的罷。現在我們能在實物上看見的最古的文字,只有商朝的甲骨和鐘鼎文。但這些,都已經很步了,幾乎找不出一個原始形。只在銅器上,有時,還可以看見一點寫實的圖形,如鹿如象。而這些圖形上,又能發現和文字相關的線索:中國文字的基礎是"象形"。在古代社會里,倉頡也不止一個,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,有的在門下畫一些畫,心心相印,环环相傳,文字就多起來,史官一採集,可以敷衍記事了。中國文字的由來,恐怕也逃不出這例子的。自然,來還該有不斷的增補,這是史官自己可以辦到的,新字在熟字中,又是象形,別人也容易推測到那字的意義。直到現在,中國還不時生出新字來。

魯迅從文字化的軌跡,看到拼音文字的必然趨向。首先,他先說些和象形有關的東西。象形,"近取諸,遠取諸物。"就是畫一隻眼睛是"目",畫一個圓圈,放幾條毫光是"",那自然很明當的。但有時要碰,譬如要畫刀,怎麼辦呢?不畫刀背,也顯不出刀來,這時就只好別出心裁,在刀上加一條短棍,算是指明"這個地方"的意思,造了"刃"。這已經頗有些辦事棘手的模樣了。何況還有無形可象的事件,於是只得"象事",也做"會意";一隻手放在樹上,是"採";一顆心放在屋子和飯碗之間,是"盔",有吃有住,安寧了。但要寫"寧可"的寧,卻又得在碗下面放一條線,表明這不過是用了"盔"的聲音的意思;"會意"比"象形"更煩,它至少要畫兩樣。如"寳" 字,至少要畫一個屋,一串玉,一個缶,一個貝,計四樣。我看"缶"字還是杵臼兩形成的,那麼一共有五樣,單單為了"寳"這一個字,就很要破費些工

夫。不過還是走不通,因為有些事物是畫不出,有些事物是畫不來,譬如松柏,葉樣不同,原可以分出來的,但文字究竟是文字,不能像繪畫那樣精工,到

底還是蝇橡不下去。來開啟這僵局的是諧聲,意義和形象離開了關係,這巳經是"記音"了。所以有人說,這是中國文字上的步。不錯,也可以說是步,然而那基礎也還是畫畫。但古人並不是愚蠢的,他們早就將形象改得簡單,遠離了事實。篆字圓折,還有圖畫的餘痕,從隸書到現在的揩書,和形象就天差地遠,不過那基礎還未改,天差地遠之,就成為不象形的象形字, 寫起來雖然比較的簡單,認起來卻非常困難了,要憑空一個個的記住。而且有些字,也至今並不簡單,例如"鸞"或"鑿",去孩子寫,非練習半年六月,是很難寫在半寸見方的格子裡面的。還有一層,是"諧聲"字,也因為古今字音的遷,很有些和"聲"不大諧的了。他指出今的中國文字,已成了不象形的象形字,不十分諧聲的諧聲字了。我們知魯迅是章太炎的子,太炎先生是清代經學家以治文字著稱的,而清代文字的研究,雖有從"形義"著手的,^ 但他們最主要的成就,還在聲韻這一方面,太炎師中,如黃侃、錢玄同,都專音韻之學,魯迅在這方面,不僅有所染,而且有所專的。所以,他的話

雖是很通俗,卻是先入而朔潜出的。

他對於古代言文是否一致的問題,提出特出的論斷。他說,對於這問題,

現在的學者們(:指胡適之派)雖然並沒有分明的結論,但聽他氣,好像大概

是以為一致的;越古,就越一致。不過我卻很有些懷疑,因為文字愈容易寫, 就愈容易寫得和語一致,但中國卻是那麼難畫的象形字,也許我們的古人,

向來就將不關重要的詞摘去了的。書經有那麼難讀,似乎正可作照寫語的證據,但商周人的的確確的語,到現在還沒有研究出,還要繁也說不定的。至於周秦古書,雖然作者也用一點他本地的方言,而文字大致相類,即使和語學相近罷,用的也是周秦話,並非周秦大眾語,漢朝更不必說了,雖是肯將書經裡難懂的字眼,翻成今字的司馬遷,也不過在特別情形下,採用一點俗

語,例如陳涉的老朋友看見他為王,驚異:"夥頤!涉之為王沉沉者。"而其中的"涉之為王"四個字,我還疑心太史公加過修剪的。那麼,古書裡採錄的童謠、諺語、民歌,該是那時的老牌俗語罷。我看也難說;中國的文學家是頗有好別人的文章的脾氣的,他的推測,是以為中國的言文,一向就並不一致的,大原因是字難寫,只好節省些。當時的語的摘要,是古人的文;古代的語的摘要,是人的古文。所以我們的做古文,是在用了已經並不象形

的象形宇,未必一定諧聲的諧聲字,在紙上描出今人誰也不說,懂的也不多的,古人的語的摘要來。你想,這難不難呢?

魯迅指出文字這一工,被統治階級所獨佔,於是文章成為奇貨,可以說

是他的社會文藝觀。他說:文字在人民間萌芽,來卻一定為特權者所收攬。據《易經》的作者所推測,"上古結繩而治",則連結繩就已是治人者的東

西。特別落在巫史的手裡的時候,更不必說了,他們都是酋之下,萬民之上

的人。社會改下去,學習文字的人們的範圍也擴大起來,但大抵限於特權

者。到於平民,那是不識字的,並非缺少學費,只因為他限於資格,他不

而且書籍也看不見。中國在刻版還未發達的時候,有一部好書,往往是"藏之

秘閣,副在三館"。連做了士子,也還是不知寫著什麼的。因為文字是特權者的東西,所以它就有了尊嚴,並且有了神秘。中國的字到現在還很尊

嚴,我們在牆上,就常常看見掛著寫上"敬惜字紙"的簍子;至於符的驅治病,那就靠了它的神秘的。文字既然著尊嚴,那麼,知文字,這人也就連帶的尊嚴起來了。新的尊嚴者出不窮,對於舊的尊嚴者就不利,而且知文字的人們一多,也會損傷神秘的。符的威,也就因為這好像是字的東西,除士以外,誰也不認識的原故,所以,對於文字,他們一定是要把

(48 / 108)
魯迅評傳(出書版)

魯迅評傳(出書版)

作者:曹聚仁 型別:免費小說 完結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